首頁關鍵字

首頁關鍵字

首頁 /
焦點 /
柯志恩批AI應用無法可管 憂AI基本法研擬淪為出國考察

柯志恩批AI應用無法可管 憂AI基本法研擬淪為出國考察

2025-04-10
記者 吳文欽 / 高雄 報導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10日認為,有關AI應用於學術研究的問題,至今仍沒有相關法律規範,而AI基本法的研擬更淪落到只會出國考察,在公共數位建設執行不力的數發部手上,著實令人堪憂。

柯志恩提醒中研院廖俊智院長,中研院既已成立AI推廣辦公室,院內也有不少法學專家、AI研究人才,也應多著墨AI的法律規範或社會衝擊影響的研究,讓未來我國AI運用環境更健全。

柯志恩表示,對於廖俊智院長在全國校長會議提到「台灣學界研究應以貢獻社會為目標,非大學排名或論文」很多大學深有同感;但這麼多年過去了又改變多少?對於大學來說,必須承擔教學、行政等繁瑣的工作,要求研究必須對社會貢獻才有價值?恐怕有其困難。

柯志恩說,攤開中研院研究員的聘任及升等條件,雖要求「應展現透過學術研究成果影響他人的可能性」,但要如何認定影響力?考核時間要多長?還是需要相關量化標準來判斷。

她指出,多年來政府已將大部分科研經費和資源,投入在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上,基礎研究可分配的資源少之又少,若連政府都不太重視,又有誰願意投注心力在對社會有影響研究?對此,廖院長也認同需要時間來改變。

柯志恩提到,還有大家關心的減碳問題,廖院長先前已明確表達台灣2050淨零碳排很難做到,但日前賴總統卻要求2035年必須銜接國際減碳目標;按照政府目前設定的減碳目標來看,2030年須減量28加減2%、2035年減量38加減2%。但聯合國氣候峰會示警,2030年全球必須減量42%,而政府直到2035年才減量38加減2%,明顯很難達到賴總統想要的目標。

柯志恩說,遺憾的是廖院長的說法突然轉趨保守了,竟說國際情勢瞬息萬變,要預測台灣2035能減碳多少相當困難;事實上,按照目前的能源規劃確實很難做到,只要談到核能朝野就沒有任何交集與對話空間。

柯志恩提醒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應多著墨AI的法律規範或社會衝擊影響的研究,讓未來我國AI運用環境更健全。(記者吳文欽攝) 柯志恩提醒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應多著墨AI的法律規範或社會衝擊影響的研究,讓未來我國AI運用環境更健全。(記者吳文欽攝)
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307巷6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