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結婚多年未懷孕,求診婦產科檢查後發現小月罹患子宮內膜癌第一期,小月一心求子,不願摘除子宮,在面臨人生抉擇下,主治醫師建議她可先將病情控制穩定後再採用人工生殖方式受孕。小月一開始接受高劑量口服黃體素治療,並搭配子宮內膜搔刮術,確定沒有任何殘留癌細胞後,採人工生殖治療,終於順利成功受孕,於2021年剖腹生產喜獲麟兒,同年又再度成功自然受孕。小月於完成生育計畫後,進行全子宮切除手術,以避免後續癌症復發的危機。
奇美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康介乙表示,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過去30年來,全球子宮內膜癌病例增加了超過15%。其中,南亞增加了36%,北美45%,西歐49%,撒哈拉以南非洲46%,拉丁美洲56%,而中東更是高達75%。目前,子宮內膜癌已成為女性中第六大常見癌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會使得子宮內膜癌的罹病率上升,賀爾蒙失調、遺傳基因、多囊卵巢綜合症、早來初經、太晚停經也會增加其風險。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症狀是異常陰道出血,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陰道分泌物增多、骨盆腔疼痛、異常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或腹部不適。
康介乙醫師指出,去(2023)年國際婦產科聯合會(FIGO)對子宮內膜癌的病理分期較以往更精細,特別是將分子檢測納入分期中,能夠更精確地制定每一分期和不同細胞類型的治療方案。從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等,能夠根據病人病況,更精確地預測病人的預後,幫助病人選擇適合的輔助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由於晚婚趨勢和子宮內膜癌發病率的增加,未生育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也顯著上升。臨床結果證實使用保守治療來保留生育能力,在完成生兒育女之後再來做更積極的治療預防復發是可行的 。
康介乙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癌早期診斷有助於提高治癒率,但無論在哪一期,最佳標準治療方式建議全子宮切除,並依照組織病理結果跟分化程度,決定輔助治療計畫(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等)。但考量晚婚、癌症年輕化以及部分病人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需求,奇美醫院婦產部團隊結合婦癌與生殖醫學科,共同制定生育保存的治療策略,包括荷爾蒙治療、凍卵技術和試管嬰兒技術等,這些技術讓病人在接受癌症治療後,仍有機會擁有自己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