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議員白喬茵15日表示,雖然大家都期盼都市叢林中能多出一些讓人喘息的空間,但市府在規劃藍圖時,除了描繪理想中的美好城市,更應貼近市民的實際生活條件與經濟負擔,讓「高雄厝」真正成為高雄人心中理想的居住樣貌。
白喬茵指出,市府於2016年推出「高雄厝2.5版本」政策,期望透過鼓勵住戶將自行搭建的遮光罩改為RC結構,並進行綠化或裝設太陽能板,達成既有違建合法化的目標。惟政策實施不到一年,便傳出有建商濫用此名義,擴大違建範圍的情況。
她說,全市約有12萬戶違建,但主動轉型者僅數十件,轉型比例不到百分之一。更有建商在取得建照與使照後,進行二次施工,破壞原先設計的綠化設施,擴張室內空間,使政策初衷未能實現,反而淪為規避監管的工具。
白喬茵進一步指出,最讓市民感受到爭議的是「景觀陽台」規定。法規要求陽台深度達3公尺,且至少三分之一面積須種植灌木或喬木,目的是為城市降溫及住宅遮蔭。但實際入住後,住戶面臨澆水、修剪、清潔及蚊蟲等維護壓力,讓綠意成為負擔。甚至不少民眾發現螞蟻沿著陽台排隊爬進室內,最後選擇自行移除植栽,改鋪假草皮或水泥。

她也提到,房價高漲、居住空間有限,許多人抱怨室內坪數本已狹小,卻為了大陽台多花一、兩百萬元,感到不合理,批評市府規劃與民間需求脫節。
白喬茵認為,面對極端氣候,設置雨水貯集區、採用綠建材、規劃降溫遮蔭空間固然良善,但市府常只著眼於推進政策,配套措施、宣導教育與合理獎勵機制卻嚴重落後,導致政策難以取得實質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