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關鍵字

首頁關鍵字

首頁 /
生活 /
高齡控糖有撇步 醫提醒:別讓控糖變成低血糖陷阱

高齡控糖有撇步 醫提醒:別讓控糖變成低血糖陷阱

2025-07-21
記者 林怡孜 / 台南 報導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糖尿病防治也迎來新的挑戰。針對高齡糖尿病患者,控糖不應「越低越好」,而應兼顧生活安全與整體健康。特別是患病多年、身體功能逐漸退化的長者,更需個人化的控糖策略,才能避免低血糖帶來的跌倒、失智、甚至致命風險。 75歲的林姓婦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已逾20年,長期靠口服藥與基礎型胰島素控制血糖。近半年來,林女士體重減輕、食慾下降,常在午睡後感到頭暈冒汗,經奇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診治後,確認為低血糖發作,並合併肌少症。透過連續血糖監測(CGM)追蹤其日夜血糖變化,並由營養師調整飲食與進食時間,同時轉介至復健科強化下肢肌力,三個月後病況穩定,血糖波動減少、生活品質提升,也恢復對治療的信心。 黃偉輔醫師指出,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兩成,糖尿病盛行率在高齡族群更已接近三成。高齡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高風險因子,加上肌少症、視力衰退與行動不便,老年糖友更容易因血糖異常導致跌倒、意識混亂,甚至加速失能或死亡。

奇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表示,奇美醫院持續推動整合式糖尿病照護,針對高齡病患,結合營養師、護理師與藥師等多專業團隊,提供客製化的治療計畫(圖/記者林怡孜攝 ) 奇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表示,奇美醫院持續推動整合式糖尿病照護,針對高齡病患,結合營養師、護理師與藥師等多專業團隊,提供客製化的治療計畫(圖/記者林怡孜攝 )

黃偉輔醫師強調,傳統觀念常強調將糖化血色素(A1C)壓低至6.5%以下,但對長者來說反而不利。美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皆建議,65歲以上長者應依個別狀況調整血糖控制目標,例如身體功能良好的患者A1C可控制在7至7.5%,若合併失智或需他人照顧者,目標可放寬至8%以上,以降低低血糖風險並兼顧生活安全。 黃偉輔醫師表示,許多子女擔心長輩自我注射或測血糖出錯,透過科技設備,醫療團隊可即時掌握病況,也大大減輕家屬照護壓力。在藥物選擇上,醫師也會避開傳統易導致低血糖的磺醯脲類藥物,改採GLP-1受體促效劑、SGLT2抑制劑等較安全的用藥。同時建議導入連續血糖監測器(CGM)及自動胰島素輸注(AID)系統,提升照護效率與血糖穩定度。 因應台灣人口老化快速,奇美醫院持續推動整合式糖尿病照護,針對高齡病患,結合營養師、護理師與藥師等多專業團隊,提供客製化的治療計畫。黃偉輔醫師提醒,若家中有年長糖尿病患者,應定期回診,並留意是否出現體重驟降、步態不穩或記憶力下降等警訊,及早介入,有助於預防低血糖與失能風險。

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307巷6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