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火車站近期最熱門的打卡話題,莫過於位於中央下沉廣場的公共藝術裝置《聽蒸氣》。這項結合聲音科技與文化敘事的創新作品,這項成功的公共藝術由侯林建築團隊主導策劃、POM管風琴公司製作,打造出一座能發聲、能演奏的「城市之琴」,不僅外觀吸睛,還可定時播放交織汽笛與鐘聲概念的樂曲,成為全台首座會「唱歌」的火車站,也讓高雄多了一個令人駐足的聲音地標。
試營以來引發廣大討論,也吸引許多市民與旅人現場感受其獨特魅力。「這是一件聽了會落淚的公共藝術」、「竟然在火車站聽到世界級的管風琴音樂」,這些社群與現場回饋,讓人不禁好奇:如此動人的聲音,究竟出自誰手?
而這音樂背後的關鍵人物,她不是建築師,卻為這座城市樂器注入了靈魂。她是台灣知名管風琴演奏家——余曉怡。身兼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藝術總監,余曉怡長年推動管風琴藝術進入公共空間,亦活躍於歐洲、美國等多國藝術節演出。2023年更獲捷克萊托赫拉德音樂節「年度大獎」(Grand Prix Letohrad)。她過去曾發行三張管風琴專輯,並積極投入跨域展演與公共場域聲音藝術,致力讓管風琴走出音樂廳、走進大眾日常,此次,她受邀參與「聽蒸氣」整體聲音內容策劃與錄製,以專業與情感,為這座會呼吸的公共藝術,設計出能打動人心的聲音風景。
侯林團隊也表示:「一座能與城市共鳴的公共藝術,不該只有形式,還要有聲音的靈魂。」他們更形容余曉怡是《聽蒸氣》的「乾媽」,她用音樂為這台城市樂器注入靈魂,也為高雄車站的文化底蘊增添了一層溫度與厚度。
這台管風琴共設有303根音管、13組音栓,涵蓋主音、泛音、混合與特殊效果音色,為空間帶來驚人的聲音層次。余曉怡不僅需理解每個音栓的特性,更在極短時間內為這台創新樂器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測試曲目:〈月亮代表我的心〉、〈河邊春夢〉與〈巴赫觸技曲〉。從台語老歌到德國古典,余曉怡用音樂為這座新地標打開了文化的時間軸。
「每一首我選的曲子,不只是為了好聽,也為了傳達——讓人在車站空間中也能感受到管風琴那股帶有儀式感的震撼與溫度。」而這一切,都是源自於余曉怡對管風琴的真愛。
事實上,這並非余曉怡第一次在高雄深耕音樂文化。作為福爾摩莎管風琴文化協會的藝術總監,她近年來多次於高雄衛武營策劃大型跨域音樂會,結合科技、土地記憶與當代創作,持續推動管風琴藝術走出音樂廳、走入公共場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