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關鍵字

首頁關鍵字

首頁 /
生活 /
臺南推《臺南奇人帶路》 吉貝耍部落復振西拉雅傳統刺繡文化

臺南推《臺南奇人帶路》 吉貝耍部落復振西拉雅傳統刺繡文化

2025-11-21
記者 劉美祺 / 臺南 報導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邀請作家張耘書及鄭佩雯採集各類職人的生命故事,推出「臺南奇人帶路」,傳達臺南人的生活精神與態度。臺南東山的吉貝耍部落從十幾年前開始復振西拉雅族人的刺繡,透過部落學堂文獻的爬梳與考察,以及辦理工作坊、夏令營等活動,一點一滴地找回傳統族服文化,而技藝推展有成,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就能重現西拉雅的族服。

紋樣圖案豐富、色彩艷麗的十字繡,是西拉雅族服與裝飾的一大特色。(圖/臺南市政府觀旅局 提供) 紋樣圖案豐富、色彩艷麗的十字繡,是西拉雅族服與裝飾的一大特色。(圖/臺南市政府觀旅局 提供)

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服飾不僅是日常穿著物件,也是一個族群文化的重要表徵,從圖案、紋飾、色彩以至穿戴方式,都具有顯示身份階級以及傳達族群精神與文化價值等深刻意涵。西拉雅族部落工藝老師陳怡君帶領部落婦女重新學習十字繡,繡出族人傳統的紋飾並運用在日常物品與衣著配件,讓祖先的工藝技術重返族人生活。

除了傳統族服上的飾條,十字繡運用於生活物件,發展為文創商品。(圖/臺南市政府觀旅局 提供) 除了傳統族服上的飾條,十字繡運用於生活物件,發展為文創商品。(圖/臺南市政府觀旅局 提供)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林國華局長表示,西拉雅人傳統族服使用已經中斷近百年,在西拉雅族跨地部落聯盟召集人段洪坤的努力下,逐步建構族人的衣飾文化脈絡,也多虧有部落工藝老師陳怡君的協助,才能復振這項物質文化。

陳怡君在吉貝耍部落學堂工作,也致力復振西拉雅族文化。(圖/臺南市政府觀旅局 提供) 陳怡君在吉貝耍部落學堂工作,也致力復振西拉雅族文化。(圖/臺南市政府觀旅局 提供)

族名Vulum的陳怡君,母親是吉貝耍的西拉雅族人,嫁到僅一橋之隔的柳營,她從小常隨母親回吉貝耍,2012年她回到部落工作,因推展部落文化而接觸並從頭學習十字繡。陳怡君說,早期西拉雅族是最會刺繡的族群,尤其以十字繡技法最為精湛,多用於衣服的領口、袖口、腰帶、頭巾或新娘服。西拉雅的祖先原本居住在海邊,因為地緣關係與外來商人貿易便利,容易取得繡線,所以刺繡用色更為強烈,好比紅色就有番茄紅、豬肝紅等數種不同色階,而不只用色大膽,族服上的圖案與紋飾也有獨特意涵,如平原最大型的鳥類-台灣環頸雉,過去族人在慶典時會取其尾羽綁為頭飾,展現氣勢;酢醬草則是出現在新娘服上,寓意母親對女兒的祝福,能找到幸福,牽手一輩子;而文獻上記載土狗與西拉雅族人間深厚的情感,背後還有著動人故事,因此環頸雉、酢醬草與狗都是常用的圖案,與過去祖先的生活息息相關,而豔麗繽紛的十字繡更成為西拉雅族服的一大特色。

陳怡君推展十字繡,讓傳統工藝重返族人生活。(圖/臺南市政府觀旅局 提供) 陳怡君推展十字繡,讓傳統工藝重返族人生活。(圖/臺南市政府觀旅局 提供)

陳怡君說繡法與技術靠的是熟練,紋飾的脈絡與部落的故事才是精髓,她慢慢摸索、勤練精進外,教學時更不忘分享這些紋飾背後的意涵,而幾年下來,透過吉貝耍部落學堂的計畫與活動,部落的族人已經完成許多繡片、飾條,也將十字繡紋運用於門牌,甚至她還鼓勵族人在傳統的元素下創新發想,希望能讓西拉雅族的十字繡走向文創。而不僅十字繡,陳怡君也利用夏令營課程時,教導部落學童做串珠手環,根據部落口傳,過去婦女生產完會以苧麻繩來綁嬰兒的臍帶,等臍帶脫落後,母親會保留這條苧麻繩再與其他的苧麻混編成細繩,串玻璃珠與薏苡珠做成手環,戴在孩子手上,象徵媽媽對對孩子的守護。藉由學習捻繩串珠,不僅讓學童能從較簡易的工藝入門,也延續西拉雅族的傳統文化。

陳怡君同時也是吉貝耍部落學堂執行長,她表示,今年是部落傳統工藝的轉捩點,族服是族群自我認同的重要象徵,已確定未來會恢復族服,也希望西拉雅的族服是由族人自己來做,讓工藝技術能留在部落,也更具文化傳承的意義。

觀旅局自3月起連載「臺南奇人帶路」系列報導,介紹臺南職人的生命故事,即將於12月出版專書,邀請民眾來體驗臺南的獨特魅力。觀旅局補充:搭乘台南台灣好行「梅嶺線」暢遊玉井、楠西與龜丹,可登山賞景、泡湯暖身、品味在地梅子料理。更多最新的臺南觀光景點與活動,請持續關注「臺南旅遊網」及「臺南旅遊粉絲專頁」查詢。

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307巷6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