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王先生因體重快速下降、全身倦怠、視力模糊而就醫。經檢查發現,他的空腹血糖高達765mg/dL,糖化血色素更高達10.2%,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經內分泌科醫師評估後,建議立即施打胰島素穩定血糖,並搭配口服藥治療。經過3個月的規律控制,王先生的糖化血色素成功降至5.9%,恢復正常範圍,目前已停止使用胰島素並逐步減藥,血糖控制穩定。

奇美醫院統計指出,不少新診斷糖尿病的患者,對「胰島素」這三個字懷有極大恐懼與抗拒,常誤認為「打胰島素就是病情惡化、快要洗腎」的象徵。其實,這樣的觀念已經落伍,反而可能延誤黃金控制時機,導致血糖持續失控,引發不可逆的併發症。

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賴柏茵表示,胰島素是人體自然分泌、調控血糖的重要激素,但第二型糖尿病病人常因胰臟功能退化或胰島素阻抗,使得血糖長期無法控制。此時透過外源性胰島素輔助,不但能迅速控制高血糖,也可減輕胰臟負擔,讓整體代謝狀況穩定下來。但有許多患者擔心一旦開始打胰島素,就無法停止,甚至會導致腎臟損壞。賴醫師說明:「這些都是錯誤迷思。胰島素不會成癮,也不會傷害腎臟。正確使用胰島素反而能大幅降低併發症風險,延緩視網膜病變、洗腎、周邊神經病變等進程。」
國健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是造成國人失明、洗腎及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將導致微血管與大血管受損,影響全身器官健康。唯有及早介入、維持穩定的血糖範圍(糖化血色素建議維持在 6.5%-7% 以下),才是避免併發症的關鍵。
除了對藥物的誤解,許多患者也擔心施打胰島素會造成身體疼痛或生活不便。賴醫師表示,目前的胰島素筆針設計越來越細,注射時幾乎無痛感,也不需冷藏隨身攜帶,方便性大幅提升。而且多數病人使用後,會發現血糖下降帶來精神好轉、尿多及疲勞等症狀減輕,生活品質反而明顯改善。
賴柏茵醫師指出,王先生的案例正是因為及時接受醫囑建議,在胰島素輔助下將血糖迅速控制下來,才得以順利減藥、恢復日常作息。糖尿病的控制關鍵在於「穩定血糖」,而非抗拒藥物。定期回診、配合治療、落實飲食與運動管理,才能真正延緩病程,預防糖尿病併發症上身,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