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關鍵字

首頁關鍵字

首頁 /
生活 /
短暫發呆、麻痛竟是癲癇前兆? 癲癇不是只有抽搐 急救原則記起來

短暫發呆、麻痛竟是癲癇前兆? 癲癇不是只有抽搐 急救原則記起來

2025-05-17
記者 林怡孜 / 台南 報導

你以為癲癇只有全身抽搐、口吐白沫?事實上,癲癇的症狀表現多元,不只容易被忽略,甚至可能被誤認為心理或情緒問題。神經科醫師指出,癲癇是一種腦部異常放電造成的神經疾病,發作時可能出現短暫發呆、語塞、感覺異常,甚至只是幾秒鐘的行為重複,這些「靜態」症狀反而讓人難以聯想到是癲癇,導致延誤診斷與治療時機。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朱庭瑩表示,癲癇是一種「症狀」而非單一疾病,其發作型態會根據異常放電所在腦區而有所不同。當異常放電集中在運動皮質區,可能表現為抽搐;若發生在感覺區,則可能引起刺痛、麻木;在顳葉則可能導致語言短暫中斷、味覺或嗅覺改變,甚至讓患者陷入數秒到十數秒的空白狀態而不自知。

朱庭瑩醫師指出,根據統計,全球癲癇盛行率約為0.5%至1%,臺灣約有10至20萬人罹患癲癇。這是一種常見但仍被低估的神經疾病,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病。成人常見誘因包括腦中風、外傷、腫瘤、中樞神經感染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等,但約有五至七成的病患病因不明。醫師強調,癲癇診斷須結合臨床評估、腦波(EEG)、腦部影像(如CT或MRI),必要時甚至需安排長時間錄影腦波監測來確認。

朱庭瑩醫師補充,癲癇最重要就是「長期穩定服藥」與「避免誘發因子」。癲癇藥物需長期穩定服用以維持血中濃度,才能有效控制腦部放電異常。許多患者誤以為「沒發作就可以停藥」,導致症狀反覆,甚至惡化為「癲癇重積狀態」,即連續發作無法恢復,可能引發嚴重腦傷,必須插管或住進加護病房搶救。誘發癲癇發作的關鍵通常為睡眠不足與長期熬夜、高壓情緒或精神緊繃、酒精攝取或戒斷反應、發燒與感染、強光、閃爍畫面刺激、忘記服藥或自行停藥。癲癇患者平日應建立規律生活作息,按時服藥並避免危險環境或單獨活動。建議避免獨自泡澡、攀高或游泳,並善用手機提醒、藥盒管理等方式預防漏藥或重複用藥,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朱庭瑩醫師表示,癲癇病人只要規律服藥並配合生活管理,多數患者都能像一般人一樣正常工作、就學與生活。(圖/記者林怡孜攝) 朱庭瑩醫師表示,癲癇病人只要規律服藥並配合生活管理,多數患者都能像一般人一樣正常工作、就學與生活。(圖/記者林怡孜攝)

當遇到癲癇發作時,朱庭瑩醫師提醒記住以下原則:勿試圖強行壓制病人肢體抽動,切勿將物品塞入口中,避之庭免牙齒斷裂或嗆傷,發作中避免餵水或餵藥,防止嗆咳。保護頭部:可用軟物墊頭,避免頭部撞擊。確保呼吸道暢通:將病人側躺,防止口水或嘔吐物阻塞呼吸。

朱庭瑩醫師呼籲,癲癇其實是一種可以穩定控制的慢性神經疾病,只要及早診斷、規律服藥並配合生活管理,多數患者都能像一般人一樣正常工作、就學與生活。面對疾病,最怕的不是症狀,而是忽視。若出現疑似症狀,請盡早就醫檢查,避免延誤黃金治療期。

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307巷6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