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立委陳菁徽28日表示,最近網路上談到對資源班孩子們的偏見、歧視言語,除了推動反歧視法外,更應該根除日常生活裡的偏見與刻板印象。她特別注重自己與孩子們的對話、行為,也很注意孩子們平常的言行舉止,因為歧視的養成就在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裡。
陳菁徽認為,不論7寶、3寶,她也理解歧視不是那麼容易杜絕,除了家庭內的言語和身教,歧視與偏見在社會各層面都可能影響孩子們,例如:男生要多吃飯、女生要溫柔一點等言語就能加強偏見,進而導致惡意。
立委陳菁徽表示,最近網路上談到對資源班孩子們的偏見、歧視言語,除了推動反歧視法外,更應該根除日常生活裡的偏見與刻板印象。(記者吳文欽攝)
陳菁徽提到,過去台灣社會做過很多消除歧視的努力,我們在大人的世界裡面落實了以性別平等工作法防制性別的歧視、移民法來杜絕種族歧視的侵害,唯獨在孩子們的教育場域內,我們常常忽略掉反歧視、差異的教育,導致歧視不斷發生,也才會有孩子被媽媽、校園影響,認定資源班就是「問題兒童」並養成歧視。
陳菁徽主張,要停止歧視、拒絕偏見,除了以立法處罰、刑責嚇阻外,我們應該更積極地從教育下手,比如我們談論企業的多元共融文化,也應該思考在國民教育就融入接納多元的內容。
陳菁徽說,歧視的來源也正是彼此的不理解,她認為也該反思過去以特殊教育法單純隔離不同需求學生,是否催生更多的不理解與歧視?
陳菁徽建議,歧視除了規範大人外,我們更應該看到校園裡的歧視風險,透過教育、共融的方法,消除孩子們的不理解,共同打造更友善、包容的校園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