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關鍵字

首頁關鍵字

首頁 /
兩岸 /
廣州博物館展出收藏家劉體智豐富藏品

廣州博物館展出收藏家劉體智豐富藏品

2024-08-20
記者 楊婉 / 綜合 報導

「缀古—刘體智與民國學人」展覽於16日在廣州博物館鎮海樓展區開幕,為期一個月,共展出193件文物。展品包括劉體智之孫劉耋齡捐贈的49件書信,及與這些書信相關的青銅器、甲骨片和古籍善本。這些展品不僅呈現了劉體智的收藏成就,還展現了他與多位民國學者之間的深厚交情,並反映了當時學術界在保護與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方面的努力與貢獻。

廣州博物館藏品「曾大保盆」。(記者楊婉翻攝) 廣州博物館藏品「曾大保盆」。(記者楊婉翻攝)

劉體智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收藏家,他的藏品涵蓋青銅器、甲骨、古籍善本等,被譽為民國時期海內收藏第一人。本次展出的文物和藏品,顯示了劉體智與多位民國學人的深厚情誼,讓民眾得以一窺劉體智當年的「朋友圈」。這些交往不僅是私人情誼的體現,更在學術研究、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本次展出廣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劍」。(記者楊婉翻攝) 本次展出廣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劍」。(記者楊婉翻攝)

容庚是劉體智的至交之一,兩人自1931年相識,保持了三十餘年的學術交流。劉體智曾幫助容庚編纂「善齋彝器圖錄」,這部作品成為後世研究青銅器的重要資料。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記錄了他們共享收藏信息、探討學術問題的細節。此次展覽中展出的「曾大保盆」,便是劉體智當年的藏品之一,曾被容庚購得,後來容庚將其捐贈給廣州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廣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畢鈸」。(記者楊婉翻攝) 廣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畢鈸」。(記者楊婉翻攝)

展覽還展示了與容庚和劉體智密切相關的另一件珍貴文物「越王劍」,這柄青銅劍經歷了多次轉手,最初由容庚購得,後轉售給古器物學家于省吾。容庚在悔意中通過交換從于省吾手中換回了越王劍,最終在1956年捐贈給廣州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郭沫若的「殷契萃編」。(記者楊婉翻攝) 郭沫若的「殷契萃編」。(記者楊婉翻攝)

劉體智與郭沫若的交往也是此次展覽的重點之一,1936年,郭沫若赴日研究時,劉體智聽聞他對甲骨文研究有興趣,便製作了20冊甲骨拓片「書契叢編」贈予郭沫若。郭沫若對此非常感激,並在研究後撰寫了「殷契萃編」,也推動了甲骨學的發展,兩人還在銅器金文研究方面展開了交流,這些學術合作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郭沫若致劉體智信封。(記者楊婉翻攝) 郭沫若致劉體智信封。(記者楊婉翻攝)

此外,劉體智與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民國中央博物院的合作也得到了展示,史語所是中國第一個以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國立研究機構,匯聚了傅斯年、陳寅恪、容庚等一批著名學者。劉體智與這些學者的交往,以及他在博物院籌建過程中的慷慨捐贈,成為了此次展覽的亮點之一。

 郭沫若致劉體智信封。(記者楊婉翻攝) 郭沫若致劉體智信封。(記者楊婉翻攝)

1933年,國民政府在南京設立民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邀請傅斯年擔任主任。當時,博物院急需購置藏品,經多方努力,最終在1936年以低價購得劉體智所藏的107件青銅器。這批藏品後來成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重要收藏。

此次展覽通過展示劉體智與民國學人之間的書信往來和相關文物,再現了那段歷史,展現了劉體智作為民國時期重要收藏家的地位和貢獻。他與眾多學者的交往不僅推動了當時的學術研究,也通過收藏和捐贈,將珍貴的文化遺產保存和傳承給了後世。

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307巷6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