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關鍵字

首頁關鍵字

首頁 /
兩岸 /
「融·合」兩岸大學生文創交流展廣州登場 青年AI創意演繹非遺新貌

「融·合」兩岸大學生文創交流展廣州登場 青年AI創意演繹非遺新貌

2025-08-25
記者 楊婉 / 綜合 報導

粵台學子中華情系列活動之「融·合」兩岸大學生文創作品交流展,21日下午在廣東華僑博物館盛大開幕,本次活動以「融·合」為主題,透過青年創意與數位科技的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與再生,展覽徵集來自兩岸10餘所高校學生及海外高校台籍學子逾200件作品,精選其中82件佳作展出,涵蓋傳統民俗、工藝及非遺元素,為期一個月,並同步在線上展示,讓更多觀眾能夠跨越時空,共同見證這場文化創意的盛會。

粵台學子中華情活動兩岸青年齊聚廣州,透過創意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AI賦能非遺的新可能。(記者楊婉攝) 粵台學子中華情活動兩岸青年齊聚廣州,透過創意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AI賦能非遺的新可能。(記者楊婉攝)

此次展覽共分為「兩岸共融·設計對話」與「非遺活化·智創新生」兩大區塊,展出的作品圍繞舞龍舞獅、潮汕英歌舞、青瓷、扎染、折扇、佛山木版畫、媽祖、三山國王等傳統符號,兩岸青年藉助AI生成技術與數位設計,將這些歷史悠久的文化元素注入現代美學與生活應用,實現了「非遺+AI」的跨界融合。

台灣青年現場體驗電商直播,化身「直播達人」,透過新媒體行銷方式推廣特色產品,展現兩岸青年創新實踐力。(記者楊婉攝) 台灣青年現場體驗電商直播,化身「直播達人」,透過新媒體行銷方式推廣特色產品,展現兩岸青年創新實踐力。(記者楊婉攝)

現場展品中,台灣學子將三山國王、媽祖等信俗形象設計為Q版IP,並進一步延伸至鑰匙扣、卡套、水杯等系列文創商品,造型可愛生動,充滿親和力。觀眾駐足觀賞時紛紛表示,這些作品既保留了傳統精神內涵,又以貼近年輕族群的方式展現文化,具備極高的市場潛力與傳播力。

台灣青年親手體驗非遺「面塑」技藝,專注學習捏塑工序,感受傳統工藝的細膩與魅力。(記者楊婉攝) 台灣青年親手體驗非遺「面塑」技藝,專注學習捏塑工序,感受傳統工藝的細膩與魅力。(記者楊婉攝)

來自台灣的陳同學介紹,三山國王信俗發源於粵東,傳至台灣並廣泛流布於東南亞,信眾超過600萬。他希望透過創意設計,讓莊嚴神祇以年輕人喜愛的卡通化形象亮相,進一步加深兩岸青年對傳統文化的親近感。他說,文化同根同源,我很高興能為民間信俗注入新的生命力,這也是兩岸青年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

兩岸青年共同設計的「醒仔」IP形象,以醒獅元素融合卡通風格,展現傳統文化的年輕化與潮流化創意。(記者楊婉攝) 兩岸青年共同設計的「醒仔」IP形象,以醒獅元素融合卡通風格,展現傳統文化的年輕化與潮流化創意。(記者楊婉攝)

展覽開幕前夕,40餘名台灣高校大學生和青年代表受邀參加了「文化煥新・共築未來」粵台學子中華情AI+非遺創新工作坊活動,與來自廣州美術學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的大陸同學一起,在廣州、東莞、深圳進行了參訪,以跨越海峽的文化跨越。

兩岸青年合作創作的「蝦餅仔」IP形象,靈感源自傳統美食與方言文化,展現趣味十足的文創魅力。(記者楊婉攝) 兩岸青年合作創作的「蝦餅仔」IP形象,靈感源自傳統美食與方言文化,展現趣味十足的文創魅力。(記者楊婉攝)

工作坊現場氣氛熱烈,兩岸青年分組後充分交流靈感,來自台灣的蔡同學與廣東同學合作,設計出「粵樂」與「粵悅」兩個Q版人物IP,他們將中山裝、旗袍、醒獅、粵劇妝容等元素融入角色造型,並藉由AI繪圖與後期上色,賦予角色靈動的表情與獨特的文化氣質。蔡同學表示,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大陸同學的修圖技術又快又好,我從中學到了很多專業技巧。

另一組學生則從飲食與語言中汲取靈感。廣東學生吳雅菲分享,兩岸青年在討論中發現「仔」在方言中都有「小朋友」的意思,於是結合兩岸共同熟悉的特色小吃,創作出「蝦餅仔」公仔IP。她說:「創作過程中,我們不僅互相瞭解彼此的生活文化,也更深刻地體會到兩岸文化的血脈相連。」

此次交流展以「非遺為舟、文化為帆」,透過AI等數位科技賦能,凝聚兩岸青年的創意與智慧,為傳統文化的再創造與再傳播開啟新的思路。展覽不僅是一場作品展示,更是一場思想的交流與心靈的對話,有望成為孕育跨海峽文化品牌的重要平台。

展覽將持續一個月,觀眾除可前往廣東華僑博物館參觀外,還可透過公眾號進行線上瀏覽,主辦單位期待藉此活動,推動兩岸青年在設計、文創與非遺領域展開更深入合作,並持續探索「AI+非遺」的新可能,為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注入持久動能。

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307巷6號2樓